当前位置:首页 >  进口  > 正文

银行的宿命:窄息差生存

时间:2023-08-23 01:23:47     来源:零壹财经

来源 |金融文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 |杨再平

国内、国际银行业净息差收窄是趋势性变化。从长远来看,还要扩大非息差或中间收入比重。唯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在净息差大幅收窄的情况下生存。

利息收入是银行最基本的收入来源之一,但过于依靠该项收入,意味着银行对于利率风险的防控能力不足。市场低息环境如果长期持续,可能对银行造成更显著的影响。

01

净息差下降是趋势

六大国有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中行净息差1.76%,较上年提升1个基点。

其他五家国有大行的净息差有10个基点以上的降幅,其中,工行2022年净利息差为1.73%,同比下降19个基点;建行净利差为1.82%,同比下降12个基点;农行净利差为1.73%,同比下降23个基点;邮储银行净利差为2.18%,同比下降12个基点;交行净利差为1.37%,同比下降10个基点。

这其实是一个趋势性的变化。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净息差就处于下降通道,自2017年大幅下降、2020年略有回升之后,就一直下行。

02

发达国家银行利差较窄

从国际上来看,世界银行相关数据显示,在2000年至2011年之间,G20经济体年均银行净息差在0.93%至6.55%之间。发达经济体的平均银行净息差为1.84%,而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则分别为4.25%和4.36%。

2009年至2013年,发达经济体银行的净息差平均值为1.87%,低于金砖国家的4.15%和新兴经济体的5.09%。

近五年,发达经济体银行净息差的变动幅度为0.24个百分点,小于金砖国家的0.64个百分点和新兴经济体的1.32个百分点。

这可能是由于发达经济体金融市场更为成熟,融资渠道更为多元,同业竞争更激烈,银行对息差的依赖相对较低,息差水平也更为稳定。相比较而言,新兴经济体和金砖国家银行对息差的依赖更大一些,波动性也相对较大。

净息差最窄的代表性经济体,如日本银行业2021年净息差仅为0.5%;香港银行业2022年净息差为1.31%,按年扩大0.33个百分点;台湾地区银行业净息差只有1%至1.5%。

净息差最大的代表性经济体,如2021年3月份巴西银行贷款息差平均为22.5%;阿根廷银行业净息差从2006年的7%增长至2010年的9.4%;墨西哥银行业2017年净息差达6.43%;印尼银行业2016年、2017年净息差分别为5.63%、5.32%。

从历史趋势来看,发达经济体银行平均净息差保持在1.6%至2.1%的较窄区间内;而新兴经济体和金砖国家净息差变化较大,在3%至6%的区间内波动,且呈现一定的下降态势。个体银行数据与宏观数据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

2022年欧元区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11%,相比同期中国、美国商业银行分别低83BPs、178BPs,这主要是由于欧洲经济增长较为微弱且长期处于低利率环境。

具体来看,2022年西班牙、意大利商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82%、1.11%,较2021年年末分别上升12BPs、6BPs;荷兰、法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17%、0.78%,较2021年年末均下降6BPs,延续自2018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德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01%,与2021年年末持平。不同国家间商业银行净息差出现略微分化。

03

适应窄息差生存选项

综上所述,国内、国际银行业净息差收窄是趋势性变化,我国银行业唯有积极适应方能生存。从国内、国际经验来看,银行业积极适应窄息差生存可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巩固主收。即巩固以净息差为主的业务收入。相关研究报告表明,样本经济体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收入占比仍在60%。我国更是这样,2022年全年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大幅下降至18.8%,而2022年前三个季度分别为21.81%、21.22%、20.5%。既然目前仍以净息差收入为主,还需尽力巩固这一主收。

适配多样。资产端不局限于利息相对较低的优质客户或项目,要在风险可识可控的前提下,向利息较高的非优质客户或项目拓展,由此形成适配多样的客户及项目,适当扩大净息差区间。

定价管理。即根据不同客户、不同项目、不同金额、不同期限、不同风险科学定价,在最大限度满足多样性有效需求的同时,扩大净息差区间。

风险管控。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逆向选择风险管理、缺口管理和久期管理。高质效风险管控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增强商业银行在窄息差空间的生存能力。

数字金融。发展数字金融可大幅降低商业银行获客及运营成本,更有效地管控风险,从而提升其窄息差生存能力。因此,在净息差收窄的大趋势下,更应大力发展数字金融。

适度竞争。整个银行业在存贷款利率上要反对不正当竞争,坚决杜绝恶性竞争,维持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利率完全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可能面临同业之间过度、不当恶性竞争。一些银行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可能会不惜成本、高息揽储,开打资金价格战,结果导致多败俱伤。这是要极力避免的。

自律协调。重点是协调存款利率自律上限。为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避免无序竞争等问题,利率自律机制在充分征求并吸收各核心成员意见后,经利率自律机制工作会议审议通过,决定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是金融机构的行业自律行为,也是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提高的体现。

新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实施后,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有升有降,半年及以内的短端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的自律上限有所上升,一年以上的长端利率自律上限有所下降。

同时,各金融机构仍可在自律上限之内,与存款人自主协商确定存款实际执行利率,存款实际执行利率并不一定会有大的变化。目前,各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定价总体平稳,有关调整正有序推进。

正实利率。麦金农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放松利率管制、控制通货膨胀,使利率反映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水平。使实际利率为正,恢复金融体系集聚金融资源的能力,达到金融深化的目的,这既是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部门理当监控的,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理当积极关注与反映的。

扩大中收。从长远来看,还要扩大非息差或中间收入比重。唯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在净息差大幅收窄的情况下生存。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部分大型金融机构非利息收入占比多为50%左右,最高的是纽约梅隆,占比为84%;最低的是第一资本,占比为21%。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差距还很大,努力的空间也很大。

(作者系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本文原标题:灼见|商业银行须适应窄息差生存,刊载于2023年第三期《金融文化》杂志,编辑:金然)

End.

转载、合作、交流请留言,

客服微信:lycj002

个“分享、点赞、在看、设为星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