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瓒,作《文侯之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谋猷罔不率从,肆先祖怀在位。呜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资泽于下民,侵戎我国家纯。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予则罔克。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呜呼!有绩予一人永绥在位。父义和!汝克绍乃显祖,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汝多修,扞我于艰,若汝,予嘉。」
王曰:「父义和!其归视尔师,宁尔邦。用赉尔秬一鬯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父往哉!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
译文:
王这样说:“族父义和啊!伟大光明的文王和武王,能够慎重行德,德辉升到上天,名声传播在下土,于是上帝降下那福命给文王、武王。也因为先前的公卿大夫能够辅佐、指导、服事他们的君主,对于君主的大小谋略无不遵从,所以先祖能够安然在位。
“啊!不幸我这年轻人继承王位,遭到了上天的大责罚。没有福利德泽施给老百姓,侵犯我国家的人很多。现在我的治事大臣,没有老成人长期在职,我便不能胜任了。我呼吁:‘祖辈和父辈的诸侯国君,要替我担忧啊!’啊哈!果然有促成我长安在王位的人了。
“族父义和啊!您能够继承您的显祖唐叔,您努力制御文武百官,用会合诸侯的方式延续了您的君主,追怀效法文王和武王。您很好,在困难的时候保卫了我,象您这样,我很赞美!”
王说:“族父义和啊!要回去治理您的臣民,安定您的国家。现在我赐给您黑黍香酒一卣;红色的弓一张,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一张,黑色的箭一百支;四匹马。
“您回去吧!安抚远方,亲善近邻,爱护安定老百姓,不要荒废政事,贪图安逸。大力安定您的国家,以成就您显著的德行。”
以上是《尚书》中的《文侯之命》,讲述的是周平王赏赐晋文侯的史实,而周平王之所以要赏赐晋文侯,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发生在公元前771年的周平王东迁。
大家都知道周平王东迁标志着西周的灭亡,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始,而导致周平王东迁的史实是犬戎之乱,而犬戎之乱的导火索是周幽王的废长立幼。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因为这个导致周幽王失去了诸侯的支持,但是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这个故事有可能站不住脚,而真正让周幽王失去诸侯支持的是周幽王废长立幼。
《三国演义》中说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要知道周公为西周制周礼,其中的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说白了就是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把以前模糊的继承制度以明文的方式确定了下来,自西周建立以后,大体上都遵守了这个制度,除了周懿王驾崩后,周孝王趁机发动政变赶走了当时的太子周夷王外,其他时间都没有例外,但是周幽王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废长立幼,违背周礼,这就极大的损害了西周的权威,导致诸侯对西周的失望。
当时的太子宜臼(周平王)的背后是申侯,而褒姒的儿子伯服背后是虢石父,周幽王嫌废长立幼还不够,居然和虢石父联合攻打自己的老丈人申侯: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清华简·系年》)
而申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联合外敌犬戎,攻打镐京,直接让西周古都化为了灰烬:
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清华简·系年》)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史记·周本纪》)
周幽王的废长立幼,周平王的勾结外敌,二人的行为可谓丑陋到了极点,导致周王朝在诸侯的心中的威望大为下降,而根据最新的出土资料,平王东迁并不像《史记》记载的那样显得平静,而是爆发周王朝史无前例的二王并立的事件:
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是为携王,二王并立)。(《竹书纪年·周纪》)
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清华简·系年》)
二王并立事件是公子宜臼和公子伯服争嫡事件的延续,但是如果从周礼来看,二人都是不合法的,周平王勾结外敌,实属叛国背民,周携惠王是周幽王的弟弟,不合周礼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所以二王并立事件实在是一场闹剧,让天下诸侯都看了周王畿的笑话,从此周天子在诸侯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但是谁结束了二王并立的事件呢?就是文中的晋文侯:
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清华简·系年》)
也就是说晋文侯帮助周平王杀掉了周携惠王,不仅如此,晋文侯在诸侯不朝周平王的情况下,立即表态支持周平王,稳固了周平王的地位,如此大恩大德,周平王当然要大肆赏赐晋文侯,这样才有了《文侯之命》,但是从此周王朝是一蹶不振,名存实亡了。
以上就是我对《文侯之命》讲解。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